当前位置: 首页 知识资料 青岛市国际中文对外汉语教学技能培养内容:以职业刚需为导向的实战化体系构建

青岛市国际中文对外汉语教学技能培养内容:以职业刚需为导向的实战化体系构建

2025-11-21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推进,海外中文学习从“兴趣尝试”转向“职业刚需”。近年来,我国坚持以语言教学服务职业发展、促进个人发展为导向,以培养既懂中文又掌握职业技能的新型本土人才为目标,主动对接国际产能合作,组织实施“中文+职业教育”,在海外19国设立26家中文工坊,开设经贸、旅游、高铁、电子商务、物流等职业领域特色课程。(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这种“中文+职业”的融合,让中文成为海外民众职场竞争的“工具”,也对国际中文教师的技能提出更高要求。

全球化背景下,汉语的“国际需求”正在爆发。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国际间对汉语的需求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学习这门语言。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显得尤为重要。据教育部统计,全球中文学习者超2亿,国际中文教师缺口约500万,“实战化技能”成为进入这一领域的“敲门砖”。

国际中文教育的培养目标,正是瞄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的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来源:信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这种定位,既强调理论基础,更注重“用得上”的实践能力。

实际教学中,“真实语料”是破解“表达难题”的关键。天津师范大学教师团队的教学理念是“表达驱动”。在教学中,他们选用奥运冠军全红婵接受采访的短视频片段作为真实语料,引导学生体会并探讨“拼搏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在现场放出的教学片段中,来华留学生结合全红婵的案例畅所欲言,通过分享自己克服困难的心路历程诠释对“拼搏进取、锲而不舍”精神的理解。北京语言大学教授闻亭点评:“从语境到情感都很真实,体现了全人发展的目标。”

除了教学理念,“技术赋能”成为技能新亮点。熟练掌握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技能,探索汉语教学与语文教学实践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方法和理论,具有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的能力。(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比如暨南大学学生团队把“直播间”搬进课堂,用大数据提取直播间常用词汇,让学生在“模拟直播”中学习商务文化,这种“技术+教学”的融合,让学习更贴近真实场景。

相比教学技巧,“跨文化交际”是“隐性竞争力”。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至关重要,能够帮助教师理解不同国家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文化背景。比如面对泰国学生,要注意“面子文化”避免直接批评;面对哈萨克斯坦学生,要尊重宗教习俗,这些细节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行业活动是提升技能的“练兵场”。语合中心每年举办“汉教英雄会”国际中文教学技能交流活动,旨在为世界各地的中文教师和中文教育后备力量提供教学实践和交流切磋的平台。2024年“汉教英雄会”吸引112所院校、600名师生参与,教师们展示了“表达驱动”“技术加持”等多种模式,在切磋中提升实践能力。

对于青岛学生来说,青岛中盛学校的“国际中文项目班”让实战化培养落地。我校依托特色优势班型,以学生实际就业为导向,结合学校发展战略与海外优质资源,构建“入学即就业”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系统学习,可熟练掌握对外汉语教学技能,并灵活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同时,每年都有机会参与国内外研学活动,与国际中文学习者面对面交流,体验多元文化生活。毕业后,学生可胜任对外汉语教学相关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