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国际中文多元文化体验活动:以语言为媒搭建文明互鉴桥梁
要说2024年中秋青岛最火的文化体验,当属明月·山海间的“中式夜游”。在位于城阳区的青岛明月·山海间,假期首日就迎来了大客流。下午四点半左右,“李白”和“苏轼”早早现身街头对酒吟唱,带游客走入诗意的世界;特色的非遗打铁花表演,在众人的期待中如约而至,璀璨的花火在夜空中绽放,如同繁星点点…… 走在街区,犹如加入一场传统文化的盛宴。来自埃及的留学生约瑟夫告诉记者,自己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感兴趣,这次是特地和同学们相约一起过中秋。(来源:青岛政务网)这场融合了诗词、非遗与夜游的活动,让中外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到了中文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不止中秋,青岛的传统文化活动全年不断档。青岛市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启动 开展三大板块77项文化活动 青岛日报1月21日讯 21日上午,青岛市202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在青岛万象城启动。……今年全市将开展包括非遗传承展示活动、年俗文化活动、非遗年货购物月活动三大板块在内的77项文化活动。(来源:青岛政务网)从“小年”到“二月二”,非遗展览、民俗体验遍布街头巷尾,让市民在日常中触摸文化根脉。
国际上,“中文热”的背后是文明互鉴的强烈需求。萨拉赫丁大学语言学院院长萨曼表示,随着中国影响力日益增强,“中文热”持续升温,学习中文为伊拉克学生打开了通向更广阔世界的大门。伊拉克中文系学生兰娜用流利的中文说:“我喜欢中文、中国文化、中国美食,喜欢中国的一切。”她希望成为中文教师,让更多伊拉克人了解中国。这种自发的文化传播,正是多元文化体验活动的核心意义——用语言连接心灵,用文化打破隔阂。
文化展是另一种直观的交流方式。为庆祝“国际中文日”,以“中国非遗 世界共享”为主题的甘肃民间艺术展19日在波黑萨拉热窝大学哲学院开幕,展出近60幅由中国农民艺术家和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师生创作的绘画、剪纸等民间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展现了中国西北地区生活风貌与传统文化,受到当地民众欢迎。
据中国教育部统计,全球中文学习者已超过2亿,且国际中文教师岗位存在约500万的巨大缺口。这一趋势为青岛的教育机构带来了新机遇。青岛中盛学校依托特色优势班型,以学生实际就业为导向,结合海外优质资源,构建“入学即就业”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系统学习,可熟练掌握对外汉语教学技能,并灵活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同时,每年都有机会参与国内外研学活动,与国际中文学习者面对面交流,体验多元文化生活。这种“理论+实践”的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就业保障,也为国际中文传播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青岛多元文化体验活动的延伸与深化。
从街头的“中式夜游”到校园的“国际中文班”,青岛的多元文化体验活动正以语言为媒,搭建起一座连接中外、沟通文明的桥梁。无论是本地市民还是海外学子,都能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到文化的温度与力量,共同书写文明互鉴的新篇章。
-
学校介绍
视频